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村工作总结范文

农村工作总结范文

农村工作总结

农村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一、农田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

2019年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2020年2.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花官镇实施0.7万亩,在大码头镇实施1.8万亩,目前进展顺利,顺利完成年度计划目标。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使全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积极推广半精量播种、宽幅播种及化学除草、氮肥后移、“一喷三防”技术,及时制定印发管理技术意见,全面提升科学种田水平。2020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90万亩、总产达47.15万吨。积极推广新型日光温室建造、蔬菜集约化育苗、胡萝卜种子带和种子丸粒化单粒种植、肥水一体化、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提高了菜农的科学技术水平。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0.25万亩、总产47.16万吨,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为3.75万亩。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成效显著

持续开展农业龙头企业认定和监测管理,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规范提升行动,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有序发展,提高示范辐射带动能力。积极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争创市级“新六产”示范主体。2020年,新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27家、市级“新六产”示范主体培育11家。

四、农民科技水平明显提升

实施2020年县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工程。2020年,培育高素质农民330人,其中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280人、“农业丝路先锋”30人、农业经理人20人。积极开展乡村之星和职业农民职称推荐评审工作,2020年,我县1人入选齐鲁乡村之星,已完成公示和考察;新评选10名县乡村之星,名单已上报县委人才办;新评审农民高级农艺师4人,已公示完成;新评审农民农艺师4人、助理农民农艺师15人,已公示,待研究后公布。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培训管理规则》,开展职务船员和普通船员培训发证工作。扎实开展好农民实训基地创建工作,2020年,新认定7家农民实训基地。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明显提高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实现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全覆盖,形成全方位的执法体系。建设提升了县智慧农产品监管平台,建立质量安全检测追溯点。积极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目前县级以上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部实现检测合格出证,做到了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的目标。制定了《县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认定标准》,目前,全县共有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3家。引导基地地、企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全县“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达到223个。积极开展农资打假治理,2020年,农资市场打假工作共出动执法人员1036人(次),严厉打击了假劣农资经营行为。

六、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农业面源污染整治行动取得成效。大力推广生态循环技术模式,解决了土壤和水体污染等生态问题,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积极开展四减四增工作,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地膜回收等工作,2020年可控降解地膜推广使用量比例达到30%以上,不可降解标准地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全县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达4.3万亩;指导农民蔬菜示范区有机肥替代化肥应用,示范区面积达到40%以上,有机肥应用面积到90%以上。开展化肥减量增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培训农业农民技术人员459余人次。

七、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组织开展环境整治行动,查处整改问题2万余项,清理各类垃圾16万余吨。积极推进农村改厕工作,全县共实施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92814户,全县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5.49%,在市率先达到省定全覆盖认定标准。扎实推进农村公厕建设,制定全县农村公厕建设方案,新建农村公厕73家,300户以上自然村全覆盖。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编制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专项规划,232个村庄已通过县、市级验收。稳步推进燃气村村通工程,全县459个村庄已全部通气。大力开展“绿满乐安·美丽”国土绿化行动,2020年全县完成造林1.1万亩。

八、深化农村改革取得新进展

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县508个村全部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成立了新的集体经济组织,全部完成登记赋码工作,颁发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证书》。建立全县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实现了县、镇两级市场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已完成交易67笔,流转土地6920余亩,交易资金4221万余元。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截至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54.31万亩,土地流转率达83.65%。

农村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2013年主要完成指标:农业总收入1.98亿元,比上年增长5.9%;农民人均收入7225元,增长8.1%。新增市级著名品牌一家,创建一家蔬菜产品研发中心,完成1500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提前完成畜牧环境整治工作。

一、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农民合作意识增强

农业企业稳步发展。2013年全镇农业企业产值保持快速增长,总产值达1.18元,比去年同期增9.3%。农业企业通过QS认证7家。企业注重自身层次的提升,今年技改、厂房扩建投入资金325万元,新建产品化验检测室,完善各项产品检测设施。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三丰可味雪菜食品有限公司创建三丰蔬菜食品研发中心成功,为产品发展提升了空间;同时在西城村承包土地200亩,积极开展新品种试验与繁育。

农民专业合作社亮点突出。经过一年来的规范化建设,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社员人数、注册资金、带动农户增收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全镇9家合作社共有社员271人,注册资金总计227万元,联系带动农户1700多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帮扶社员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滨海蔬菜合作社对全年雪菜种植质量好、按要求规范操作的大户给予农资奖励,共奖励农资15吨;浅海紫菜养殖合作社在9月份受13号台风影响,其中一个生产组的紫菜棚受损严重,其他三组农户在理事长的带领下主动让出部分自已的养殖棚,给受损的社员,在大灾面前体现出的合作社的互帮互助;星盛合作社积极创建生态养殖园区,为解决畜牧养殖环境污染探索出路。

订单农业进一步扩展。农业订单紧密联结了企业与农户,理顺了企业与农户的关系,不但保证了企业生产资料的来源和品质,也稳定了农户生产的信心和收益,使企业和农户取得了双赢。通过近几年订单农业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农户意识到农业订单的重要性,早早地与企业签订了订单,种子供应、田间管理和收购统一由企业派专人指导,农户即省心又省事。全镇今年共开展订单1278户,订单面积6500余亩。

二、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效益农业比重增大。

效益农业快速发展。随着我镇经济、交通和环境的不断改善,农业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一是休闲观光农业的兴起。滨海垂钓观光园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重视品牌宣传,全年共接待游客7300人次,收入43万元,同比养殖收益增3.68倍。二是新品种的快速推广。今年推广“杜长大”瘦肉型生猪,覆盖率从去年的45%增加到现在的95%,效益增加明显。三是设施农业快速增加。今年全镇大棚设施栽培面积1700亩,增幅42%。大棚农产品覆盖面越来越广,逐步扩大到蔬菜、草莓、葡萄、柑橘等高级经济价值作物。

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全面落实粮食补贴政策,不断改善农田设施,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充分调动了农户种粮的积极性。全镇今年落实粮食种植面积11300亩,后期受二次台风影响,晚稻出现了大面积的倒伏和青枯,平均亩产仍达到了410公斤,全镇粮食总产量4633吨。

农业规模化趋势明显。我镇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户开展规模经营,充分发挥农业大户的示范作用,加快农业政策宣传,规范土地流转机制,加强对合同的监管。今年,全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达到6155亩,流转率28.8%,规模经营10亩以上农业大户303个。

三、无公害生产快速推进,农产品更加安全。

农业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继续鼓励企业无公害认证的开展,并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今年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企业三家,认证面积2550亩,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企业二家。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标准制度化建设更加完善,推行“统一供种、统一用药、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的四“统一”标准。

疫病、虫、草防治落实到位。为严防畜禽禽流感、口蹄疫的发生,全年共免疫生猪41336头次,牛29头次,山羊321只,鸡鸭等禽类106253羽;并做好生猪出境检疫,共检疫生猪23000多头;配合做好松材线虫的防治,全部清理镇域内死松树;全年清剿加拿大一枝黄花草四次,共投入资金4.2万元,清剿面积420余亩,有效的抑制了一枝黄花草的扩散。

农产品安全监测力度加强。今年新成立农残速测检验室,共抽检上市蔬菜73次,检测合格率100%;推行自产蔬菜上市证制度,共登记上市证153份。检测和上市证制度的开展,有效的提升了农户安全生产的意识。与水产养殖户、蔬菜种植户签订安全用药承诺书166份。

四、农业基础设施全面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农业综合开发进展顺利。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经济收入。今年共投入资金300万元,高标准严要求的卢一村1500亩农田的国家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通过验收。落实了2008年部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计南一、岐西、唐家、岐化四个村,3800亩农田,已通过招投标,准备进场施工。

水利设施基础明显增厚。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实际农业生产需要,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水库内塘进行全面安全检查,继续搞好河道保洁,恢复河道调蓄功能,改善河网水环境及河道两岸景观,形成水清、岸净、景美的平原河网体系;今年完成和落实的水利设施项目有:

投资28万元完成周一江塘加固工程;

畜牧环境整治任务提前完成。今年继续稳妥推进畜牧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分批分村逐一关闭。共关闭养殖场142家,其中:生猪养殖场82家,蛋鸭养殖场60家;关闭养殖棚舍面积26933平方米,其中转混结构21047平方米,棚屋1966平方米,竹棚3920平方米。至此,提前一年完成了既定的整治任务,禁养区范围内的畜禽养殖场已全部停产关闭或搬迁。

林业生态显著改善。加强植树造林,调整林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全年林相改造面积370亩,栽植杨梅13000株,香樟3000株,合欢5400株。建设以名茶、用材林为主的基地造林300亩,以柑桔为主的林业结构调整500亩,开设方桥、周一、姚家等五个村生物林带3.2公里。严格执行木竹凭证采伐、凭证运输制度,严禁采伐阔叶林,全年材积采伐控制在立方米以下。加强森林火险的防治,成立15支森林救火小分队,开设防火林带,全年火害率控制在0.1‰以下。

五、农业综合服务更加健全,支农效果明显提升

政策性农业保险发挥积极作用。农业种、养殖是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都很大的行业,建立风险稳定机制,是保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今年我镇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单位和个人共35户,其中:晚稻17户,生猪17户,钢构大棚1户。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保大灾”上发挥作用明显。尤其是二次台风影响,全镇晚稻受灾严重,参保的17户晚稻种植户共得到保费赔付67740元,有效的减轻的农户的损失,保障了农业生产。

农村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州委办、州政府办《关于印发《州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同时按照州委、州政府“维稳”“发展”两不误的工作求,按照《2014年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实施方案》精神,我局将扶贫资金项目检查督导工作作为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推进廉政文化进农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进程的重要抓手,在继续推动“一年一审一查”工作的深入开展的基础上,制定了“查、看、听、讲”工作方法(“先查经济账、再看实施点、三听群众说,最后深入讲”),要求各个工作组,工作人员利用下乡机会,认真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现将全年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按照扶贫项目督查工作进度安排和农办工作相关文件精神,我局要求各县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不动摇,以解决和巩固温饱为中心,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人口为对象,以项目建设为着力点的基础上,坚持以“稳定是福、动乱是祸、创清廉、树新风”为主题,紧紧围绕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社会扶贫、千桥工程、四小工程等资金、项目执行情况,加强文化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开展廉政宣传教育、廉政文化下乡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一)按照省、州纪委、监察部门加强扶贫资金监管的要求结合州委农办的具体工作,我局完成了《州扶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机制》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分别在康定、雅江、丹巴、乡城、巴塘、、炉霍等县借下乡检查工作的机会,召集联席会议7次、参会70多人次,认真听取各县行业部门对扶贫项目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深入村社走访群众150余户,按照《廉政文化进农村实施方案》要求召集村民座谈、宣讲廉政规定、政策、知识20余次,宣讲面达到走访村寨的100%。

(二)按照省、州要求,认真落实了《扶贫项目群众监督员》的筛选上报,完成18县1局38名群众监督员的确定工作。38名基层群众监督员,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为廉政文化的普及和宣传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三)在系统内部结合群众工作要求,形成了“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为进一步促进了各县的扶贫项目建设,促进社会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通过廉政建设和纠风工作的有机结合,我局全州系统全年无一人员受到各种纪律处分,各项建设任务得到有序的推进和稳步发展,扶贫工作得到全州农牧民的积极拥护和大力支持。

(五)在具体项目实施上,村委会议事制度,民主听证制度以及“一事一议”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各项指标的公开公示制度极大的促进了村民的建设热情,营造了公正透明的扶贫项目运行环境,也有力的促进了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各类项目资金下达及执行情况

(一)截止2014年4月10日,上级下达我州2011年各类扶贫资金39613.7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20742.7万元、两项资金11233万元、以工代赈资金7638万元。目前我州基本全面完成2011年度资金报账、项目建设任务。

(二)截止2014年10月10日,上级下达我州2014年度各类扶贫资金26219.12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9280万元(包含州级资金380万)、两项资金9041.8万元(包含州级寄宿制补贴8.1万元)以工代赈资金7897.32万元。目前全州已经完成报账5869.92万元,预拨部门资金有3725.524万元,总体项目进度完成57%。

(三)通过全年对资金、项目运行的监测和掌控,以上各项计划均得到有条不紊的稳步实施,从村级到州本级各类扶贫资金运行情况良好,无“跑、冒、漏、滴”等现象发生。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具体项目建设上,少数部门对国家惠民、民生类项目的建设要求,还没有吃准、吃透,在如何用好、用足扶贫、两资、以工代赈资金,确保投入效益上考虑欠缺。

(二)对于多头申报的重叠型项目剩余资金的消化吸收处理不及时,拖延时间过长。

(三)进一步加快部分项目的报账进度,督促施工方及时冲解借支款项。同时按规定时间,如项目无质量问题,应按照项目管理条例,及时兑付质量保证金,避免专户账面资金的长期滞留。

(四)部分县对扶贫工作的重视力度减弱,“贪大求快”重视易于拉动地方GDP增长的大项目,更热衷于搞大型的经济开发项目建设,而松懈了对扶贫工作的领导。

农村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1、积极实施农民异地转移就业工作。

由于我乡地少山贫,40%的村民外出务工,农民异地转移就业的积极性很高,但为了帮助农民解决就业岗位,狠抓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依托梧桐乡农民培训学校,邀请有关专家对全乡农户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全年共举办农业技术培训5期425人次。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民的文化技术落后素质,增强了就业能力,极梧桐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发展。积极建立农民信箱,充分利用农技110、农民信箱等载体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目前我乡农民异地转移就业42人(任务40)。

2、继续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

我乡55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641户2050人根据低收入农户的贫困原因和家庭情况,我乡按照“保两头、促中间”的思路,对于因缺少生产资金的低收入农户给予项目扶持,对于因大病或慢性病、孤老的帮助列入低保和五保对象,对于其他低收入农户给予资金扶持。在开展“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发扬去年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的经验,大力扶持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培训就业、推进下山搬迁、扩大社会求助,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低收入农户奔小康步伐。人均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积极开展中心村建设工作。

今年我乡的梧桐村为中心村建设村。对于中心村建设我乡高度重视,针对梧桐村基础条件差、群众观念落后的特点,多次召开村两委会和村民代表会,统一村干部和村民的意识,决定分年度实施,今年以改造房屋的基础设施为主,重点整治村级卫生条件,并统一了改造标准和补助标准,一是通过实施农屋中堂硬化、立面改造、墙面粉刷、瓦片翻新和制作引落,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二是通过河道整治、村内水沟改造、古树周围整治,改善村容村貌;三是下大力气拆除在村庄整治过程中遗留的部分厕所、猪栏、灰棚,全面改善全村卫生条件。到目前为止已开始实施河道整治、古树周围整治,并有幢房屋实施了瓦片翻新。

4、积极开展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工作。

我乡把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工作作为改善村民生活条件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任务下达后,就及时在各村进行调查摸底,根据各村的情况把任务下达到各村。到目前为我乡有修缮户12户,以全部完成。

5、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工作。

我乡把农民培训工作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项大事来抓,为此根据我乡的实际情况,成立梧桐乡农民培训学校,充实师资力量,把高山蔬菜种植、毛竹栽培和笋竹两用林技术培训作为培训的重点,在全乡实施农民培训5期425人次。

农村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农牧渔业发展良好,特色优势产业效益突出。

1、粮食生产情况稳定。2019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33万亩,同比增长1.42%,保持稳中有增的良好势头。粮食总产量53.8万吨,同比增长2.68%。发放农业支持保护补贴9384万元、稻谷补贴3065万元。积极推进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建设水稻绿色防控基地2000亩、测土配方施肥130万亩次、小麦秸秆全量还田示范片2个。持续开展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组织全区178名农技人员参加包村联户工作,服务科技示范户890人、贫困户356人,建立5个试验示范基地。4万亩高标准农田开工建设。

2、畜牧渔业健康发展。2019年肉类总产5.3万吨,同比增长1.29%;生猪出栏26.6万头;禽蛋产量7946吨,同比增长8.05%;水产品产量2.7万吨,同比增长4.7%;家禽出栏1077万只,同比增长27.3%。稻虾产业发展不断提速,布局25个“稻渔主产区”,打造12万亩稻虾综合种养基地,全区现有万亩稻虾乡镇3个,千亩示范片5个,百亩示范点100个,全年稻虾种养产值达6亿元;建成全市首个专业化小龙虾交易市场,推广应用5个品种的优质水稻,“稻虾米”产量提升30%。从事稻虾产业农户达3946户,实现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建成市级小龙虾繁育基地5个,全区龙虾良种覆盖率达到70%。

3、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农业特色产业138+N工程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了对特色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特色优势产业效益明显提升。江淮果岭改造低产果园1万亩,成功举办脆桃产销对接会暨第五届脆桃展评大赛,筹建脆桃大数据平台,目前全区水果种植面积15万亩,年产量20万吨、年产值12亿元,其中脆桃种植面积12万亩、年产值10亿元,已被打造成为我区农业发展的一道靓丽的名片;大力实施茶园“双替代”示范,推进标准茶园建设,改造低产茶园800亩,开展茶叶加工技术改造,年产茶叶600吨。

4、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全区蔬菜种植面积27亩,总产量55万吨,商品蔬菜产值达12亿元。蔬菜商品化率达65%以上;创建市级标准园5个。新建标准化蔬菜基地2000亩。新建育苗中心一个,年育苗200万株。商品菜质量安全例行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

(二)农村各项改革快速推进,农业农村活力稳步推进。

1、积极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继续推进农业新型经营的培育工作。截止目前,我区共有合作社1295家,家庭农场932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2家。2019年申报省级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家,申报市级示范社6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7家。通过培育和扶持,我区农业经营主体在经营规模、辐射带动、盈利能力、资金来源、市场导向、产品认证、品牌建设、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2、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清产核资工作,核定农村集体资产总额194369.28万元,其中:经营性资产总额48355.51万元,非经营性资产总额146013.77万元;集体土地总面积181.83万亩,其中:农用地168.01万亩,建设用地13.07万亩。目前已相继完成县级自查、市级核查、省级验收。利用列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区契机,整区推进全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全区已完成成员认定村数303个,认定成员数67.8万人,完成折股量化村数270个,量化资产数额4.1亿元,成立集体经济组织114个,发放股权证书12.3万本。我区农村“三变”改革开展村数225个,集体资产入股数额6200万元,农户资产入股数额1600万元,土地、水面、林地入股面积1.41万亩。

(三)民生工程全面完成,涉农领域民生不断改善。

1、继续推进产业扶贫。扶持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变“奖补规模”为“奖补收入”,依据其产业收入给予奖补,鼓励贫困户发挥产业效益,将“收成”变成“收益”,提升其产业效益。全区共扶持16052户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打卡发放奖补资金2917.7万元,其中奖补达标户5741户286.95万元;扶持544户边缘户发展产业,发放奖补资金91万元。出台《2019年区到村产业发展项目实施方案》,投入1790万元扶持83个村的83个农业项目,以扶持主体的方式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带动贫困户增收。强化贫困户与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贫困户发展产业有主体参与带动,贫困户在去年继续带动的基础上,今年,通过主体带动,务工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的有826户、入股分红400元以上的有2775户、订单带动2276户。

2、大力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研究制定《区2019年秸秆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投入综合利用和禁烧奖补资金总量为1772万元,完成81万亩水稻、17万亩小麦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全面完成2019年10处秸秆收储中心(民生工程)建设工作,组织召开2次秸秆收储中心现场观摩会;完成1处秸秆商品化饲料点建设工作,完成1处秸秆能源化建设点工作。

3、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工作。结合我区的主导产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外出学习”的方式,认真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2019年完成新型职业农民705人。积极培育扶持产业发展带头人,区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开展此项工作,截止目前,共培育乡镇级产业发展带头人36人,村级产业发展带头人134人。

4、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2019年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105.32万千瓦,较去年增长2%。农机装备结构逐步合理,农机具配置进一步优化,通行和作业条件显著改善,农机使用效率进一步提升。全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69%,农作物生产薄弱环节机械化取得显著进展,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发放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123万元,累计补贴各类机械达760台,受益户达570户。开展农机购置补贴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对2017年以来享受补贴的1654台机具进行全面核查,针对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八个重点方面进行了全面梳理排查,进一步提升了我区购机补贴工作的风险防控能力。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扎实推进,农业产业稳步健康发展。

1、稳步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2019年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加强标准实施,一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创建,续展和培育29.6万亩全国绿色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建成4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站,投入20万元建设10个农产品质量追溯示范点。二是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加强产地环境治理,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等规定,着力解决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指导和督促生产经营者规范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台账。三是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2019年全区共认证“三品一标”经营主体35家,完成率106%,并将有关产品信息和生产经营主体信息上传至国家或省级追溯平台,对“三品一标”农产品实施追溯。

2、统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监管体系队伍逐步完善。全区19个乡镇街已全部建立乡镇检测站,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同时形成了以区级农产品质检站为骨干、第三方检测机构为补充、乡镇农产品快检站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二是农产品安全快检目标全部完成。全区全年共完成农产品快检11665组,完成率130%,农产品合格率达98%以上,实现了乡镇农产品快检系统日常数据与省级平台的互联互通。三是扎实开展专项整治。围绕农兽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共检查生产经营企业838家次,出动执法人员1353人次,媒体宣传10次,发放宣传材料5100份,开展指导培训19次,指导培训300人次。

(五)完善产加销一体化链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龙头企业实力增强。落实省、市级农业产业化奖补政策,对龙头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人才培训、品牌宣传、发展绩效、出口创汇等方面实施奖补,深入开展“四送一服”,支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做好省、市级龙头企业监测和申报工作。全区现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82家(其中部级2家,省级12家,市级68家)。引导龙头企业发挥产业组织优势,以“公司+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形式,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全区现有市级以上示范联合体5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3家)。

2、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加大资金投入,支持种养企业建设生产加工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引导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技改升级,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全区粮油、饲料、畜禽、羽绒、蚕桑、茶叶、中药材等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迅速。利用北部粮食产业发展优势,积极规划打造粮食加工产业园,促进粮食就地转化和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全区现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6家(其中亿元以上17家,5亿元以上1家),积极发展农产品外贸出口,明牛羽绒、珂欣茧业、沃源食品等企业产品远销欧、美、中东、日、韩,年出口创汇约2000万美元。今年我区被列为全省农产品加工业20强县,预计农产品加工产值增幅达12%。

(六)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持续改善。

1、“三大革命”工作有序推进。农村改厕任务已完成12500户,竣工比率达104.17%。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更新四座垃圾中转站,增购立即收集设施。各乡镇建立了农村垃圾治理组织机构,共配备1286名专职环卫人员负责农村垃圾收集工作。各乡镇农村生活垃圾已经形成“户集、村收、乡镇清运、市处理”农村垃圾清运体系,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目前垃圾收集量达到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分批建设16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

2、“三大行动”工作稳步开展。“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已如火如荼开展,据乡镇上报统计,全区所有行政村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207家,其中122家猪场废弃物处理利用配套率93.44%,其他类养殖场配套率100%,全区设施装备配套率96.14%。全区各类粪污总量54.48万吨,实现年资源化利用45.33万吨,利用率达83.2%。2019年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已完工里程514公里已全面完工。森林村庄建设工作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正在进行8个森林村庄、1个森林城镇创建规划和苗木移栽,“四旁绿化”工程已完成造林2900亩、路旁水旁绿化500公里。

(七)党风廉政建设常抓不懈,机关作风持续好转。

1、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持续深入学习党的、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持续深入推进“三个以案示警”工作,坚持对重大事项的决策、干部关心的热点问题通过会议、资料或公开栏的形式进行公开,接受干群监督,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利用召开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解决领导干部在学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上存在的问题,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满意度。

2、加大效能建设工作力度。健全了效能建设制度,完善了各项工作管理制度,提高了干部作风和机关效能。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学习,进一步树牢宗旨意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使存在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政风行风得到了明显转变。

二、存在问题

我区农业产业近年来有了较快发展,规模产量、产值都有明显提升,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一是品牌不响,除了脆桃稍有点名气外,其他农产品基本上没有叫得响的品牌。二是融合不深。与二产融合不够,农产品深加工还是我们的短板,与三产融合不够,农旅融合不紧。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要因地制宜制定产业规划。结合我区“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规划,进一步谋划我区产业发展布局,南部以发展旅游产品为主;中部岭区以发展水果为主,北部湾区以发展蔬菜为主;沿河畈区以发展稻虾共养及水产业为主。积极鼓励各地自己的区域优势、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二要优化提升乡村产业结构。按照高质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绿色导向,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加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力度,特别是农旅融合力度,充分利用我区合肥后花园主城区的地理优势,依托江淮果岭“四桃两莓一桑葚”打造大型田园综合体,完善基础设施。

三要加大品牌农业培育力度。加强公共品牌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设立龙头企业培育基金。支持企业、村级农业合作社等的合并重组、技术改造、对外合作,扶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推动企业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建立联系制度,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向企业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使得更多的科技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四是扎实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2020年是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的最后一年,做好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至关重要。继续推进厕所、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三大革命,计划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工作12800户;继续推进村庄清洁行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村庄规划提升行动,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乡村旅游、民宿旅游加快发展。

五是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抓好龙头企业发展和联合体建设。强化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不断提升综合实力。支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2020年计划新增省级示范联合体2家以上。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支持马头镇粮食产业园等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打造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引进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项目,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全面提升我区农产品加工业水平。

六是优化升级特色产业。加快推进我区特色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江淮果岭重点大力开展低产桃园改造上下功夫,加强分类指导;稻虾种养重点在标准化生产、优质品种选择、小龙虾交易市场、餐饮企业引进,特别是稻虾米市场开发上下功夫,2020年计划实现订单生产3-5万亩,建设稻虾米生产线;蔬菜产业要扩大单一品种规模生产;茶叶产业要加大新茶园建设、老茶园改造力度,加大黄泥咀茶厂、华山有机茶等骨干企业培育力度;皖西白鹅产业要加大原种保护与扩繁,白鹅餐饮业、鹅产品深加工等二三产业发展。

农村工作总结范文第6篇

一、今年来的主要工作

(一)聚力行业扶贫,决胜脱贫攻坚

1、扎实开展产业扶贫

严格对照贫困户脱贫、贫困村出列、贫困县摘帽标准,压实工作责任,抓实产业扶贫。一是精准使用省重点产业扶贫资金,抓重点产业引领示范。2019年重点产业扶贫项目共安排专项扶贫资金570万元,帮扶贫困人口2138人,帮扶企业5家,帮扶期限为5年。二是精准使用涉农整合资金,抓自主产业无缝覆盖。依托主导产业,抓好产业布局;参照重点产业帮扶模式进行委托帮扶。2019年安排资金1700万元,其中县工业集中区1500万元,引进楠竹加工企业对贫困户进行委托帮扶,共帮扶贫困户1670户5625人,七七科技公司安排资金200万元,帮扶贫困户185户750人,帮扶期限均为5年,帮扶本金2000元/人,每年按照帮扶本金的10%进行分红,帮扶期满后退回贫困户本金。三是继续抓实产业直接帮扶。抓实苗香梨、猕猴桃、青钱柳、百香果、油茶、脆枣等作为特色农业扶贫项目后续管理,使已经投入的844万元资金、栽种的105万株苗木发挥效益,让11647户贫困户46400人切实受益。

2、用心抓实人安饮水。2019年我县共实施76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工程总投资4307.37万元,其中22个贫困村投资1224.5万元。76个项目已于10月中旬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我县目前农村安全饮水覆盖率达到了100%,自来水覆盖率已达到96%,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保障率达到了100%,全面实现了省定农村安全饮水脱贫标准和人安饮水全覆盖;共安装155台消毒设备,全县消毒设施村居全覆盖;对245个点进行水质检测并出具水质检测报告,全部达标,实现水质检测自然水系全覆盖。

3、全力做好驻村帮扶。我局共有茅坪镇长乐村、白毛坪镇太平村、坳岭村、汀坪乡太阳村、西岩农场5个驻村帮扶点,共有贫困户331户贫困人口1139人。局党组根据“四村一场“的实际情况,因村施策,大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补齐农村短板。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培养致富带头人10人,大力发展青钱柳、油茶林、水果、蔬菜等“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引进省级农头企业实行利益联结委托帮扶。几年来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890万,用于改善人安饮水、村级活动建设、道路硬化铺沙、危房改造、人居环境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1.8%下降至0.84%,实现“四村一场”整体脱贫出列目标。

(二)聚力农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1、三农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全力强化农产品市场监管执法。组织开展“2019年农资打假”等专项整治行动,出动执法人员170人次,检查农资经营门店138家,接待农民咨询服务0.5万人次,展销农资产品2万公斤,金额10万元。受理投诉举报8起。处理8起。二是全力打好农作物病虫防治歼灭战。全县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576万亩次,防治455万亩次,病虫情报12期,印发病虫情报5000份,编发病虫防治手机短信17000条次,将病虫防治工作落实到乡镇和村组。三是全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组织发动15名专家、31名基层农技人员采取面对面培训进村入户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培训覆盖全县13个乡镇(场)62个村。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32万亩,覆盖129个村4.5万农户。四是全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年共抽检样品2020批次,检查生产经营企业417家,查处问题3起,涉及金额3.8万元,责令整改1起;配合省、市开展质量安全例行监测4次,抽样69批次,合格率100%。五是全力开展实用技术农民培训。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60余场次,共培训238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00余人,技术人员田间地头指导农户1000多次,现场技术实操培训3000余人次。

2、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4万亩,与去年持平。中稻播种面积16.8万亩,总产7万吨,单产416.7公斤,增幅为2.81%。旱粮作物播种面积7.2万亩。完成秋冬播面积14.2万亩。全县共申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面积15.2亩,发放补贴资金1596万元。

3、特色产业提档升级。一是全县发展高山蔬菜种植面积20万亩(含竹笋基地8万亩),总产值11.28亿元。新建连片蔬菜大棚260个,共发展种植专业村65个,种植户达1.28万户。同时继续实施蔬菜价格指数保险,投保资金共387.74万元。全县稻米、果蔬、茶叶等产品获得国家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共25个,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是我省重要的“供港澳蔬菜生产基地”和蔬菜生产出口大县。二是全县水果、蔬菜、药材、茶叶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共61万亩,实现产值18.8亿元,农业特色产业带动1.12万贫困农户致富奔小康。

4、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创新。全县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558家,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全县农业产业化企业达到127家,其中部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11家,销售收入12.2亿元,实现利税5376万元;发展省级示范园6个,落实了“千企”帮“千村”行动,5个省市级龙头企业与10个贫困村建立起帮扶关系,大力培养村级产业,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5、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大。一是积极有序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整治了农村生活垃圾非正规堆放点2处,清理卫生死角955处,清理村内塘沟103处。二是大力整治“空心房”。拆除“空心房”320户,拆除建筑面积共82360平方米。三是全面启动“厕所革命”工作。根据市里安排,我县2019年度改厕任务2137户,现已完成2137户,共完成年度计划的100%。

6、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序推进。2019年,我县高标准农田任务为2.1万亩;5月份完成初步设计;7月初上报初步设计;8月市对该项目进行批复;9月对项目进行标段划分、财政投资评审、选择招标公司;11月上报招标方案并经市农业农村局审批核准,同时已招标公告和开标评标;预计该项目工程于12上旬进入全面施工阶段。

(三)聚力民生水利,推进生态治理

1、全力推进河长制工作有名有实。今年来河长巡河共交办问题32个,解决32个;按照交办的时间节点和“一单四制”要求督办整改省市交办问题18个;整改并销号5处河库“四乱”问题;创建了12条水清、岸绿、景美、河畅的样板河。同时加强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河湖功能永续利用宣传,大力开展了保护“白云湖”、“母亲河”宣传大行动,宣传工作排全市第一,全力争创省市河长制工作先进县。

2、全力加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今年,共征收水资源费100余万元,新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取水许可证117个,其他取水工程取水许可证16个,延续取水许可5户。完成取水工程(设施)核查登记,形成有效取水工程名录286户。

3、全力抓实水行政执法工作。加强河道巡查监管力度,严格水行政执法。今年来,我县共组织开展河库执法检查28余次,调处水事矛盾纠纷1件。按照非法砂石码头整治标准,完成大桐坪河道疏浚机制砂场和丹口镇陈文广砂场整治并销号工作。

(四)聚力民心民意,答复建议提案

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6件,政协委员提案6件,建议提案答复率100%,走访见面率100%,非常满意或满意率100%。通过解决一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密切了政府部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明确了我们的工作重点,有效促进和推动了农业农村、水利工作。

(五)聚力主题教育,加强党的领导

局党组坚持把落实“四个优先”的要求作为做好“三农”和水利工作的头等大事,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同政绩考核联系到一起,层层落实责任。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积极践行“为农民谋幸福、为乡村谋振兴”的初心和使命。全年共组织学习精神6次,集中轮训2次,集中考试2次,学习心得70余篇,开展“不记初心、牢记使命”、“两学一做”主题教育6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2次,组织观看廉洁警示教育片5次。坚持以抓党建为抓手,持之以恒整肃工作作风,全面促进了全年各项工作开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财政投入相对不足。财政对农业水利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农田水利、人安饮水、小水电清理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工作投入严重不足,信贷支农力度不够,贷款担保等制约因素较多,农业企业融资困难。

二是农业比较效益不高。全县农业水利基础仍然薄弱,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质量效益不高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规模化程度较低,订单生产规模较少,品牌优势不明显,农产品加工业小而散,处在产业链的末端,经济效益低,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农产品品牌较多,影响力不足。

三是科技支撑力度不强。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水利科技人才、实用人才短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不够。我县农业新品种试验与研发相对于其他县市区还相当落后。

四是农村环境整治力度不够。部分干部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思想认识不深,少数乡镇、村的整治工作还停留在做表面文章,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群众更没有发动起来,“上热下冷”的现象依然突出。

五是办公经费严重不足。机构改革前,我局共有行政编制47名,事业编制33名,人头工作经费52万元;机构改革后,我局仅有行政编制17名,事业编制53名,如果按原来原则预算,我局人头经费仅能预算32万元,将严重影响我局正常工作开展。

三、2020年工作打算

(一)巩固做好脱贫攻坚成果。继续精准使用资金,抓实产业,继续对已经实施的产业项目、人安饮水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等实施有效监管,发挥最大效益,让贫困群众继续享受到脱贫攻坚成果。

(二)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继续做好农业产业带动、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创建等工作,按照《苗族自治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方案》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工作。

(三)持续做好服务改善民生。继续抓好粮食安全生产、农业特色产业、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作,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三农问题,大力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拆二改三清四化”的工作要求,全力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

(五)全面实施“四水”同治。以生态治理为主线,按照“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的要求,继续抓好主要干支流治理及中小河流治理、小水电清理整治、河库“清四乱”专项清理整治,开展各级河长巡河,河道保洁,河道划界,入河排污口核查治理工作。

(六)继续以政策支持推进发展。以农业保险、蔬菜价格保险、地理标志认证、产品认证、商标注册、龙头企业认定、追溯体系建设、农产品电商等方面继续实行了政策扶持,大力地促进我县农业特色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七)持续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爱水利的工作队伍。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先,深入农村调研,真正了解农民的诉求和期盼,真心实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农村工作总结范文第7篇

一、2020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6.74万亩,增长0.03万亩,粮食总产为10.94万吨,增长4.2%。经济类作物6.44万亩,产量3.82万吨。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推进。积极打造新载体培育新业态,重点打造了“绿野仙踪”“锦绣”“孤岛槐林”等集特色农业、休闲旅游、研学研修、创业培训、示范引领于一体的乡村振兴样板示范片区。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建设7家科技装备先进、管理体制科学、经营机制完善、带动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新户镇被农业农村部批准列入2020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新增10家新型经营主体被评为市农业“新六产”示范主体,1家被评为省级农业“新六产”示范主体,截至目前,省、市级“新六产”示范主体分别达到3家、18家。

(三)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不断强化。农业投入品100%的纳入平台监管,3处限用农药定点销售店运行规范,全年巡查生产经营主体257家次,出动执法人员228人次。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区级监督和风险监测303批次。五个镇街全部获批省级示范乡镇(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区、镇、村三级监管体系高效运转。将实施品牌创建工程纳入区支持乡村产业振兴若干政策,支持“黄”“黄河故道”“渤海口”“”等区域公共品牌培育创建,支持开展“三品一标”,全区有115个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5家企业被评为省知名企业品牌,新增1家蔬菜生产基地创建成为市级标准化生产基地,省、市标准化生产基地分别为4家、1家。渤海口海洋食品有限公司渤海口牌海参等四个品牌被评为市中国农民丰收节金奖农产品。

(四)农业基础、人才支撑不断巩固。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棉花生产生产保护区建设等为重点,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0.4万亩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棉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部完成并通过验收;加快2020年区新户镇2万亩高标准农田设施项目和市区中央预算内投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积极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成功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和实用人才培养。强化农民人才培育,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训120人,深化优秀青年农场主培训20人。全区已拥有新型职业农民职称49人,齐鲁乡村之星5名,市级乡村之星14名。

(五)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深化。持续巩固农村集体产权

全区村庄全部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任务,依托“三变”改革,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达78家。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依托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完成农村产权交易107笔。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农业龙头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3家,家庭农场5家,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88家、329家、112家。

(六)生态绿色农业得到持续发展。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项目,完成土壤样品检测90个1080项次。加大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替代、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宣传推广。开展有机肥替代试验示范,实施盐碱地改良示范项目,有效改善耕地质量,减少化肥使用量。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建立镇、区两级病虫害监测网络。大力推广综合防控技术,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对小麦实施了整建制统防统治,有效抑制小麦条锈病扩散蔓延。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及地膜回收利用工作全面展开,建立完善回收网络。严格落实秸秆禁烧政策,大力推动秸秆饲料化、能源化、肥料化、基料化等综合利用。

(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有序。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推进落实力度,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会同各责任部门统筹推进农村垃圾综合治理、“厕所革命”、“四好农村路”建设、生活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改善、村庄规划管理等重点工作。全面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清洁村庄顺利通过市级评估验收。抓好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三级联创。

二、2021年工作打算

(一)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稳定粮食生产。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为重点,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保护提升耕地质量。严格落实惠农政策补贴,做好惠农政策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种粮积极性。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快农机转型升级,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工作,开拓农业精简化栽培模式,提高机械作业水平,提升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成果。

(二)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特色种植业提质增效,做好甘薯种植试验示范及技术推广。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抓好设施蔬菜、瓜果、食用菌等特色基地建设以“锦绣”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重点,加快7个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入库。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级加工等设施。依托孤岛槐林4A级旅游景区和新户镇“绿野仙踪”3A级旅游景区,积极开发休闲采摘等乡村旅游产品,推动果园居、西韩村精品民宿发展壮大。

(三)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优化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提升“三变”改革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激活农村资源要素。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和资产运营,扎实推进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规范土地流转,强化区乡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引导各类产权交易主体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依法流转交易。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规范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质量,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农村工作总结范文第8篇

首先,新课程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体现了“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全新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的核心理念,也是最高层次的核心目标,新课程培养出来的不再是高分低能,而是全面发展的“整体的人”。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课堂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向人格培育者;从单向传递者转向多向对话交往者;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建构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新课程给了我们教师机遇,同时对我们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必须更新知识结构。新课程内容的出现迫使教师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准确把握任教学科中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存。新课程还要求教师必须有开发课程的能力。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和校本资源,充实教材内容。教师还必须发展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为老师独尊的架势,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为此,新课程倡导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十几年的寒窗苦换来的是一张录取通知书,没有朋友,没有刻骨铭心的体验,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对生活的热情,没有稳定而深刻的兴趣和爱好,这样的学生将来怎样生活在社会中,前途可想而知。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